致天下父母——不参加中国高考也能拼过豪门子弟(一)
瑞禧中德商服 2017-6-8
高考刚刚落幕,孩子们的竞争结束了,家长们的才刚刚开始——填志愿、找关系,各显神通,提心吊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昨天一篇题为《致天下学子:我们为什么要参加混蛋的高考?》的文章热门了几个小时,很快就被和谐了。也难怪,这篇愤懑悲壮的文章非常不和谐。主题思想就是:官二代富二代占据太多资源,平民家庭的孩子只有通过中国高考血拼进入好大学,才可能获得一点平起平坐的机会。
可以想象,这篇文章观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能有多激烈的争吵,还能打得不分胜负。但我们不打算参与其中。我们要提的问题是:“对中国大中小城市的中产孩子而言,中国高考真的是非要参加不可的吗?“或者,”如果他们不参加中国高考,真的没有别的出路吗?“
答案是:如果你家里有60万人民币的话,其实是有别的出路的——可以来德国读高中,参加德国高考,再申请上德国大学或者高等专科学校。
其实,高中到海外留学,并不是在逃避人生的挑战,因为德国高考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也需要认真持续的学习。但是,与中国高考相比,在德国参加高考,却的确有很多好处,这些好处对一个15-18岁少年/少女健康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思考和自信的成年人,实在不可估量。更重要的是,还能拯救一批陷入严重心理困境的家长。
中国高考(其实还有东亚各国的“高考“,以及美国英国中产的”高考“),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高考本身,而在于围绕高考所形成的一整套疯狂文化。在大中小城市的居民家庭,很多孩子几乎从受精卵阶段开始,就被卷入了一个强大的攀比漩涡,胎教、幼教、学前教育、少儿教育、小学和中学的各种课外补习、知识竞赛和特长班,大人孩子都无力自拔。自从微信群这种可怕的全球24小时攀比场产生以来,这种压力时刻威胁着一家人三代的生活质量、亲子关系和心理健康。
在连进幼儿园都要准备简历,证明孩子的各种天赋和”成就“的今日中国,中产到上中产阶级保持”平常心“所需要的强大内力谈何容易,恐怕只有得道高僧才能有。我们身边不少比较开明的半成功或成功中产,孩子进幼儿园之前还能保持淡定和对这种疯狂的鄙视,但到小升初的时候就彻底”沦陷“,成为焦虑症患者的,大有人在。即便孩子是学霸,也逃脱不了,因为在教师薪水会受到班级平均分一分或者半分的影响时,教师会把焦虑强加给孩子和家长,优等生尤其不能表现有任何差池。一次考试不行,家长就会被老师用微信教训一次。只有极其幸运或者很有办法的少数家长能得逃脱。
整个社会对”成功“的单调定义和无条件崇拜,与这种驯驴一样的教育彼此加强,夹在其中的孩子,没有多少发展自由意志和全面自我认知的时间,活下去的乐趣只有逃避,在电子屏幕上抓住每一个机会发泄。很多孩子在18岁高中毕业之后,即便离开了中国,这种逃避的本能和焦虑依然伴随一生,阻碍他们的创造力和建立独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因为驴已经被驯好了。不同的心理学研究展示了同样的结果:16岁之前,人的思维方式、伦理体系和情感模式已经基本定型,在此之后的修改,就需要高度系统而长期的努力,而这通常是个体难以办到的。
在德国接受教育有什么好处?
德国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就是它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差异化极大——有相对标准的学制,但却没有统一的课本,而且各校有很大自主权,也有不同的侧重,有的关注音乐艺术,有的侧重科学,有的擅长文科,有的什么都有一点。和世界上所有国家一样,这里也有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区别,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比中国学校要更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这种自主性主导的教学,每天作业量相对中国要少很多,但由学生自主完成的项目较多(比如在初中历史课,学生会分小组完成世界不同国家文化特点的初步研究和介绍,定时一两周完成,每年还要找工作单位实习,由老师定期访问,保证孩子的安全和待遇等等)。孩子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他们形成独立人格、充分自我认知和自我驱动的能力就会更强。
虽然尊重自由,但德国的教学文化平均而言还是比英语国家的学校要更严肃。事实上,如果按平均水平,来德国的留学生水平要远远高于英语国家的留学生。这部分是因为德语比英文要复杂得多,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部分因为德国尚未形成大规模野鸡私立学校市场,部分也是因为德语文化的严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变得更加严谨。一个德国中学的学生在写作文时可能不如中国中学的孩子那么辞藻飞扬,“赢家“范儿十足,但前者的作文多半会更严谨地引用可靠信息源,并且在文末列出所有引用出处,和一个优秀大学学生论文的标准没有区别。学会辨别信息源,学会尊重原创,这些标准的学术训练是德国教育的重点,也是在未来一生中学习真正知识的正确习惯。
另一个重点就是课堂的自由讨论体现出来的思考能力。德国学校对学生在学期末的评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孩子的课堂发言积极性。虽然对习惯了聆听多过发言的亚洲课堂的学生而言,一开始会很不适应,短期内会有不理想的分数,但长期而言,更勤奋、更有上进心的亚洲学生,一旦体验到自己的发言会被聆听和尊重,甚至是被要求,加上自身的知识储备,就很快能脱颖而出。这种脱颖而出,又是基于与同辈彼此聆听和讨论的基础之上,目标并不是只为“赢“,而更是为了求知和多元化的团队精神。在德国已经有越来越多土耳其和越南二三代移民参政并领导政党、或建立科技创业公司、或把握某些行业的领头位置,也是受这种教育所赐。
在德国也同样存在同辈学业的竞争,但这种竞争的被动性较少,主动性较多,并不造成全社会的巨大压力——像亚洲国家那种“一人高考,全家不宁“的状况,是很少见的。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一是由于德国的社会民主主义体制,在财富分配上差距没有英美澳洲等国那么大,加上由富裕国力保证的最低薪金保护和福利制度,使得社会阶层差异造成的压力很小;二是因为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所以由教育水平差异导致的阶层踩压也不明显。一个有经验的水管工的收入可能比大公司办公室经理的还高,而餐厅里的侍应生也会得到客人的足够尊敬。炫耀阶层在这里是及不体面、甚至是受人鄙夷的,很多贵族后代保持低调做着普通的工作,我们还遇到过某位普鲁士公主在做房地产中介。德国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低调简洁沉稳,跟这种社会体制造成的文化有直接关系。
在人工智能逐步取代人类今日的大部分工作——甚至连助理律师和税务师都能取代的未来,加上工作形态逐步独立化,由应试主导的高压式教育弊端早已很明显,就连过度强调“领导力“和”赢家通吃“的英美精英教育,也遭遇了瓶颈。领导力在一个充满机器人的工厂里能起什么作用?在一个大公司寿命急速缩短、不断被小公司取代的时代,”赢家通吃“又意味着什么?而作为未来社会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尊重人性、知识和创造力,通力合作的品质,可以在德国的中学里就得到培养,让创造力爆发得更早一些,让”不计较输赢,只看付出“的内心得到更自然的环境滋养。
什么家庭适合送孩子到德国读高中?
在德国读高中,最低需要支付60万元人民币高中费用(一般是私立高中,含所有费用,)和40万元人民币大学费用(免费公立大学,含生活费)。在大学里,学生一年可以打工120天,还能适度减轻家里负担。
家长教育方法比较现代,重视培养孩子精神独立和生活独立能力培养、给予孩子足够信任的;
家长思想比较开明,也鼓励孩子有足够的好奇心和自信,平等地带着好奇和尊重了解不同文化和国家;
孩子已经做好心理准备,愿意离开父母生活,并且有了一定德语基础。
如果你愿意,现在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