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汪文海:中国制造2025需要学习德国的体系化思维
2017-7-7
本周在汉堡召开的G20峰会迎来了全球领导人,中国是此次会议最受全球媒体关注的国家,会议加深了中德和中欧推进合作的双边共识。
G20峰会对中德关系究竟意味着什么?过去和未来的中德合作对企业和民间而言意味着什么?还有哪些政府和企业可以做的事情?全球知名智库“中国 和全球化中心(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对中德文化基金会董事长、瑞禧商业服务有限公司总裁汪文海先生进行了专访。他从在德企业和华人角度,对德国大中小企业对与中国合作的不同反应、双边政府和社会考量和思维共同点与差异、文化教育领域的可能性等议题,作出了深入剖析和解答。
汪先生认为,德国大中小型企业对与中国合作有不同的看法,是由他们自身独特的需求决定的;考虑到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体量差异,中德合作的具体项目,进一步深化落实,最需要的是以省级企业/组织/政府对接欧洲国家;而中国制造2025的成功,需要结合德国与美国的优势,向德国学习的重点在于体系化思维,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整个工业和人才体系的发展。
访谈全文如下:
问: 在您看来,此次G20的峰会,包括前段时间总理访德,对德国和中德关系有什么影响?收到了什么样的反应?
答:作为在德华人,我们首先为这些高层访问和盛会感到非常高兴。顺便说一句,两只中国熊猫在柏林安家,也在整个德国引起了好奇和惊喜。
在中德政治经济和商业合作上,我看到在德国的大型、中型、小型企业三个群体,每个群体的反应各有不同。
首先,一些德国大型企业——例如德国电信 、奔驰大众、大众电信之类“巨型战舰”,是非常喜欢跟中国合作的。他们在德国市场、欧洲市场上通过跟中国大企业合作,能够增强跟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抗衡的能力。比如德国电信跟华为的许多战略合作、产品的合作,就帮助德电在德国稳固了不败地位,与英国的电信公司 Vodafone、李嘉诚的Telefónica、O2等公司抗衡。至于华为是否以及如何与三家同时合作?那就是中国人的智慧了。
而德国的中型企业,却遇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情景。作为德国乃至欧洲大企业的长期供应商,他们在不少领域是全球领先的,有独到的前瞻眼光,生产能力、研发能力十分强大,曾经垄断了不少制造业领域的先进技术。但他们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却发现了很多问题。随着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技术不断提升,原先多年的大企业客户——也就是德国中型企业最大的金主——开始向不断升级的中国制造的供应商敞开了大门。宝马、奔驰、大众在采购方面不一定偏向德企,反而有时偏向中国企业。
感受到威胁的德国中型企业,心态发生了转变,感到开拓中国大企业客户的必要。然而他们也很担心,因为他们本来只有一个德国“爷爷”,现在出来一个中国“爷爷”,很难对付。这种尴尬会持续一段时间。
然而这种联姻,又带动了大批的中国制造企业的升级和发展,就像美、日企业与中国企业联姻达到的结果一样。中国制造的工业、工业配套产品、各类消费产品,在世界上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从原来低廉的小商品到现在的航空母舰、飞机、卫星,出口越来越强劲,很受世界欢迎,但也使德国中小企业面临极强的竞争和威胁。因为他们输出了大量知识和产品、技术,培养发展了一个市场,赚了钱,却逐步失去了在中国市场持续发展的能力——他的用户没了,新需求他看不到了。当然,这也和德国本身经济发展的缓慢、几十年高速发展进入瓶颈和转型期有关系。
德国的小型企业,则遇到很大的冲击。他们曾经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从中国低价采购,然后加价在德国销售,或是把德国货物销售到中国去。但是随着网络销售平台在全世界风行,而中国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平台和结算方式,德国小型企业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中国乃至世界上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直接在网上销售他们的产品,倒卖不再有利可图。
慢慢地,情势会逼着小型企业去做服务。这对我们在德国生活的人来说是好事,因为德国平均而言服务意识太差了。但是网络销售平台对德国整体经济的冲击还是挺大的,所以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和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经济结合在一起。这个结合会有多长,长期而言是否有利,都还有待观察。
问:在中德之间的合作上,中国政府有什么地方是需要改进的、需要更多考量的?
答:中国不仅是一个大国,而且还在日益强大;德国是一个强国,但不是个大国,只是欧洲大国之一。而德国和法国无论怎么联合,都不可能成为欧盟的主人,只能是欧盟的主导者。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到两个国家的体量的差別。
如果仅从体量上考虑,中国的中央政府领导到欧洲来对话,同等级别的对话方应该是欧盟主席。假如欧盟是一个国家,它的体量或许可以与中国相比,而德国只等于中国的一个省,虽然是个经济和制造大省。德国的领导人从意识形态到政治经验、从管理方式到经济文化,都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政府。中国向外发展友好结盟、承担世界责任的决心和意识,他们很难感觉到当中的善意,却会感到危险,因为他们体量小,而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巨人。
所以,在中国对欧盟国家的具体工作中,我会更建议以省一级的单位,也就是体量小一点的单位,来跟欧盟各国合作。这样比较容易建立更平等的视角,因为二者从人口规模上来说是相对平等的,在交流上能有共同体量产生的共识。德国8400万人,中国一个省就这个规模,甚至更多,在政府管理的经验和智慧上,相互理解更方便一些。而且省级项目能够更具体地落实,因为中量资金项目会比较容易获得信任接纳。
还要注意到一些客观和主观因素导致的争议,因为在欧洲很多大手笔的中国并购行为都是国企做的,造成了德国人很难区分中国海外并购动作到底是政府行为还是企业行为。政府项目在欧洲一直是受质疑的,不光是中国政府的项目,德国、法国、意大利政府都一样。这是欧洲的政治文化,不是针对个别政府,但就恰好中国政府有这么大的手笔,自然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到质疑,在欧洲这是很正常的。
所以应该很客观地看这些质疑,而不要带着太多的民族情绪去解读,认为人家专门针对中国有敌意。其实欧洲人只是在担忧这些企业被收购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因为他们吃过很多次亏。美国大集团也曾经买过欧洲的汽车制造业的公司,然后把这些公司关了,两万多人弄失业了;台湾的企业也曾跟西门子把整个手机业盘下来,从德国政府几亿欧元的补助,钱花完了以后,把工厂关了,技术拿走……这些事情在不同国家来并购的企业身上都发生过,并不只是部分中国企业这么做。所以欧洲人在接受并购时很谨慎,要求也很多,非常仔细地观察、而且有很长的观察期。
问:中德两国在文化上还有什么更多合作的机会?
答:我们成立这个基金会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工业制造2025的发展过程当中,为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提供更多的系统化、有技术储备的职业人员。
在比较德国和美国的优势区別时,我们看到,美国是以一个强于金融和市场运作的国家;德国则始终扎扎实实地建造完善生产系统,就像一个考虑周详、对整体系统各元素的影响和可能性都思考透彻的系统工程师,德国的生产制造、体系管理、法律法规也都是遵循这一习惯。
中国制造如果要学习德国,最有效的是学习德国的系统化思维,无论是从SAP这样的管理软件系统里体现出的思维,还是在工业制造、行业规范中体现出的系统化意识和思维。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也要结合美国式的市场运作,把德美两种优势结合在一起。这样,中国就会不仅有极强的个人能力和国家能力,更会有一个很强能力的中层,制造业也就会有一个相对规范稳定的保障。
我也想说,我所理解的中国制造2025,并不仅仅是说中国到了2025成为一个世界制造大国、强国,就到达了胜利终点,而应该是在2025年之前,中国不仅在制造业的技术,而且在资源集成、资源有效和循环利用、生产系统水平等各方面都达到世界领先。这也是符合我们中国文化里兼修并蓄的哲学的。我相信中国政府领导人,是有这个愿望的。
当然,这个兼修并蓄的愿望,如何在与不同特色的欧洲各国沟通中,落实到一个一个具体项目里?这不是口号和命令就能达到的,而要通过众多的工作、众多的平台、繁密的沟通、一天天的劳作来实现。我们这些选择在欧洲工作和生活的华人,就能够在这些工作、平台构建、沟通和劳作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也是我们自身的愿望。
所以前面说到,我们作为在德华人,设立中德文化基金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和培训。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更多的职业人才,把德国的工业4.0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就是人力资源环节(尤其是该环节中的系统思维)带到中国去,把系统性看问题的德国方法带到中国去。